首页 资讯 正文

一封来自女儿的信:在这里,母亲多了另一种“家”的温暖

体育正文 255 0

一封来自女儿的信:在这里,母亲多了另一种“家”的温暖

一封来自女儿的信:在这里,母亲多了另一种“家”的温暖

徐汇区(xúhuìqū)长桥街道敬老院近日收到(shōudào)了一封暖意满满的感谢信。这封来自女儿的信,诠释着“养老”的另一种模样。

汤(tāng)奶奶是一位帕金森病患者,作为汤奶奶的独女,耿女士无论是专业护理(hùlǐ)技能还是精力方面都略显“心有余而力不足”。无奈(wúnài)之下,耿女士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选择了长桥街道敬老院。

耿女士在信中提到,最让她意外的(de)是,母亲竟然爱上了敬老院的饭菜。“我以为这只是吃(chī)饱的地方,没想到还能吃好。”耿女士说。菜单每周(měizhōu)更新、营养搭配讲究,“现在妈妈(māmā)都(dōu)叫我不要送菜来,因为这里的菜和我送的菜,她都舍不得扔掉,多吃又怕撑,最终会成为甜蜜的负担。”耿女士笑着回忆。

敬老院负责人告诉记者,他们对特殊群体饮食(yǐnshí)护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(yánjiū)。以帕金森病老人为例,由于吞咽功能减退,容易呛咳,照护团队专门制定食材软化标准,食物多以(duōyǐ)糊状、细碎或蒸煮为主,确保安全摄入。在日常(rìcháng)饮食中(zhōng)科学配比膳食纤维、水分与水果蔬菜,帮助改善(gǎishàn)肠胃,防止便秘。“饮食护理并不是简单地让老人吃饱就可以,一勺饭背后是一套完整的体系。”院方负责人表示。

据悉,敬老院建立(jiànlì)了系统化(xìtǒnghuà)的照护人员培训机制,涵盖疾病常识、生活照护、运动训练、膳食搭配等模块,针对帕金森病、阿尔茨海默病等常见慢性病,制定了细致的照护细则和应对手册。比如,协助起床(qǐchuáng)、翻身、如厕等动作必须有标准操作流程;散步、太极等康复锻炼要严格把控节奏(jiézòu)和时长;饮食要避免食物刺激(cìjī)喉咙、引发误吸。

真正打动耿女士的,并不仅是(shì)制度的存在(zài)(zài),而是日复一日里流露出的温情细节。耿女士回忆道,她给妈妈买的湿巾纸总是消耗得很慢,她原先以为是母亲舍不得用,后来才发现院内护理员会在老人(lǎorén)吃饭之后,贴心地帮他们用毛巾擦(cā)脸擦手。“我妈妈住进来之后,有些习惯都被养‘刁’了。”耿女士说道,“我原先设想的是她们(tāmen)在照顾病人,但其实她们是在照顾亲人。”

记者注意到,为改善老人的情绪(qíngxù)状态,照护人员还会主动采用“眼(yǎn)平视沟通”方式,与坐轮椅的老人对话时蹲下身来,让老人感受到尊重;语言上也避免“命令式”用语,而是(érshì)用温和(wēnhé)鼓励的表达建立情感联结:“你今天真棒”“慢慢来,不急哦”。

长桥街道敬老院在照护过程中始终强调家属参与。每位新入住老人都会接受(jiēshòu)全面评估,护理方案通过医护(yīhù)与家属共同制定;如遇照护难点,也会第一(dìyī)时间沟通,共同调整对策。

“我们不仅欢迎家属来探望,也(yě)鼓励(gǔlì)他们参与日常照护。”院方表示(biǎoshì),通过电话、微信群、探访记录等多渠道收集反馈,养老院可以及时优化服务流程,让(ràng)家属不仅安心(ānxīn),更有参与感。对这一点,耿女士深有体会。作为独女,她一度对让妈妈入住(rùzhù)养老院十分愧疚,“住进养老院不代表我们做儿女的就缺位了,我还是(háishì)可以时常来陪她,护理员们的工作不是代替我,而是让我妈妈收获了多一份的关怀、多一种家的温暖。”

在(zài)老龄化不断加剧的社会(shèhuì)背景下,高质量的养老服务用制度保障和暖心细节诠释温度,在“照顾好”与“关心到”之间,架起了一个柔软却坚定的桥梁,让老人的“银发生活”温暖不褪色(tuìshǎi)。

一封来自女儿的信:在这里,母亲多了另一种“家”的温暖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